华侨网 地理风情 薄扶林村留住傳統村落之美
公益广告

薄扶林村留住傳統村落之美

  左圖:薄扶林村一景。右圖:薄扶林村的村民製作的手工藝品。

  來到伯大尼修院和薄鳧林牧場,不妨前往對面的薄扶林村看看。村子分為三個部分,中部為「圍仔」,北部為「菜園」,村尾為「龍仔督」。薄扶林村內的房屋,以磚屋及鐵皮屋為主。時至今日,村民的生活仍傳承着舊時的傳統與風俗,日常仍燒柴打井水,家家戶戶做茶粿蒸年糕,如同世外桃源。四月祭李靈仙姐、中秋舞火龍更是村內的兩大盛事。

  漫步「十八間」看今昔

  圍仔大街是村內最有名的街道,由一排兩列18間屋組成,村民稱之為「十八間」,是薄扶林村核心最悠久歷史的建築。原初大街舊屋圍牆無窗,進門為廚灶及洗滌間,穿過走廊便是天井,第二進才是主屋。外牆自五十年代起出現變化,不少屋主出租祖屋前廊及天井給人搭建舖頭賣貨,形成商店夾道的街景。彼時,逢每月3號及18號牛奶公司的發薪日,村外商販也專程來到大街舖前的空地擺攤,百米大街可聚集逾50家商販攤檔,好不熱鬧。

  村內有許多未命名的街巷,除了圍仔大街,上海街亦是例外。1930年代的「的士大王」胡忠,生於薄扶林村,他曾在「十八間」對着小溪的農地上建起了一列排屋,租出盈利。因起初住戶以上海人居多,老一輩村民稱這條街為「上海街」。

  薄扶林村的另一名物火龍棚也不容錯過,火龍的龍身以竹、禾草及鐵線捆紮而成。這個火龍棚是由紮作火龍的傳承人吳江乾師傅以同樣物料,親自搭建此棚,成為他日常創作的工作室,裏裏外外展出不少師傅的手藝。

  除了欣賞火龍棚,亦可在火龍壁畫前打卡。2014年,倫敦藝術家Pakal和他的香港好友在薄扶林村一面牆上進行創作,繪製了村民精神象徵的火龍、十二生肖及村內特色建築元素,壁畫得到了村民的喜愛,亦成為村內的一個打卡點。

  賞火龍棚打卡火龍壁畫

  村內的李靈仙姐塔供奉着李靈仙姐,這是全香港只有薄扶林村才有的景點。靈塔坐落在村內最古老的兩列排屋中央以南的菜地上,靈塔呈六角形,塔高逾5米,以紅磚構建。水泥平台地基上建有兩層,每層每面均有密封的圓拱形窗戶,塔剎呈葫蘆狀,塔身無雕飾,第一層塔的圓拱門內供有李靈仙姐的靈位。

  村民喜歡在街頭巷尾種植果樹,龍眼、黃皮、桑葚、番石榴、枇杷,走在村內可以留意不同品種的果樹。在這其中,一棵老龍眼樹的樹根粗壯碩大,成為村民乘涼閒聊的好去處,因而得名「龍眼頭」。自水井乾涸後,這棵龍眼樹也走向枯萎,只留下如同雕塑一般的樹頭與上面掛着的信箱供人緬懷。

  走到薄扶林村北部「菜園」一帶,可以看到甘氏排屋,作為村內的原居民,甘氏一族已有八代人扎根於此。與「十八間」的建築風格相似,甘氏排屋亦屬於共用間牆的一列四間客家建築。隨着家庭需要不同,當中三家已修葺改建,只剩西端那間保留歷史原貌。在甘氏排屋的後面設有「菜園」最古老的土地壇,人稱「菜園伯公」。村民用一個紅台階圍起一塊大石,在房屋一角供人祭祀。後來,有村外人在「菜園」的主要出入口修建了一個伯公神位,香火旺盛。每年中秋火龍亦會在此處敬拜伯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大美天地配精品咖啡 獨一無二的幸福感受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