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直接影響,故無論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見腦神經的症狀,包括失眠、腦霧、嗅覺及味覺異常等。右圖:劉曉霖表示,利用腸道微生物移植的治療可醫治長新冠失眠的患者。
香港成功研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移植醫治長新冠失眠,為全球首創。腸道微生態由過百萬億的微生物組成,這些微生物是腸道和大腦溝通的橋樑,整個系統被稱為「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聯同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MagIC)進行研究,發現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可緩解失眠並減輕焦慮,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較服食安眠藥安全。
相關研究利用健康、沒有睡眠障礙人士捐出的糞便樣本,為被失眠困擾的長新冠患者進行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結果顯示,接受移植治療的失眠患者中,有約四成在三個月後不再受失眠困擾,高於對照組的一成,而經治療患者的焦慮情況亦見改善。如此亮麗的成果早前於醫學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直接影響,故無論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見腦神經的症狀,包括失眠、腦霧、嗅覺及味覺異常等。而現時數據顯示在後Omicron時代,長新冠大約影響百分之七的患者。
新冠康復者腸道微生態失衡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譽博士後研究員劉曉霖指出,透過宏基因組的分析,研究團隊於疫情期間發現新冠康復者有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包括好菌減少、壞菌增多,以及微生物多樣性減低。研究更發現某些腸道細菌與一個或多個長新冠症狀有關,某些腸道細菌與長新冠失眠、焦慮、疲倦症狀有顯著關係,相信腸道微生態失衡是長新冠重要的發病機制之一,因此她開展相關臨床研究,希望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包括益生菌(SIM01)及腸道微生態移植,了解能否緩解多種長新冠症狀。
團隊招募60名長新冠失眠患者作研究,平均年齡為46歲,年紀最大70歲,最小25歲,當中30人的治療組接受腸道微生物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簡稱FMT)治療,另外30人則接受觀察,即屬對照組。劉曉霖指出對於捐贈者需進行嚴格篩查,他們的腸道中需有較多與健康相關的益菌,以及較少與長新冠相關的壞菌,而且沒有睡眠障礙,並有良好的生活、飲食及睡眠習慣。她又指會將捐贈者有益的菌群通過食道胃十二指腸鏡(OGD)和乙狀結腸鏡(FS)直接注入患者的腸道內,以改善其腸道微生態及緩解長新冠症狀。她同時指出雖然FMT相對於益生菌治療是較高入侵性的治療方法,惟該治療是可以把還未發展成食用級益生菌的人類腸道益菌直接移植至患者腸道內。而該些益菌或可透過生成有益的代謝物,例如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為健康帶來益處。
劉曉霖透露,透過宏基因組的分析,團隊在疫情期間發現腸道甲酸芽殖菌(Gemmiger formicilis)的減少與多種長新冠症狀有關,包括失眠。她更指假如腸道內缺乏該種菌,患上新冠失眠的風險會較其他人高出10倍。因此,這種益菌是與新冠失眠相關的一個重要微生物指標,也是挑選大便捐贈者的準則之一。
將積極發展相關益生菌配方
治療組的參加者在12周、合共接受四次FMT治療後,劉曉霖指結果發現約38%接受治療的人士不再受失眠困擾,明顯高於對照組10%。團隊亦收集大便樣本分析腸道微生態在接受FMT後的變化,發現甲酸芽殖菌較接受FMT治療前顯著增多。通過進一步分析腸道菌群在功能上的變化,更首次發現有關維他命K2生成的功能在FMT後顯著降低,惟當中的具體機制仍有待團隊下一步的動物實驗揭示。
相關腸道微生態移植會否有不良後果?劉曉霖直言有機會造成輕微的腸胃不適,惟一般數小時後便可減退,至今沒有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她預期這項研究主要針對長新冠失眠、焦慮和疲倦症狀,在未來這些科研成果還可以應用在相關疾病治療,例如慢性失眠、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因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有關疾病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息息相關。劉曉霖指出,團隊將積極發展相關的益生菌配方,針對失眠等症狀改善腸道微生態,她說:「益生菌的優勢除了是不用做內鏡,加上副作用較低,而且比內鏡價錢相宜和容易購買,期望未來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