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中國院士:做第一最重要,老二啥也不是
公益广告

中國院士:做第一最重要,老二啥也不是

猶記得,去年有美媒關注到中國正在地下深處修建一座針對中微子的超級探測裝置,稱其將比現有同類探測裝置都更靈敏時,中科院專家發聲認領的那句——“我們幹的,怎麽了?”

如今這座引發全球關注的中國科研裝置建設正接近收官。

歷時近十年建設,11月下旬,隨著探測器主體全部建成,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實驗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室(JUNO)的建設進入收尾沖擊階段。捕獲“幽靈粒子”,中國搶占先機。

“在繪制神秘幽靈粒子地圖的競賽上,中國擊敗了美國”。美媒彭博社6日注意到,江門中微子實驗計劃於明年投入正式運行取數,這一速度“遙遙領先”,遠遠早於日本和美國的同類科研計劃。

美媒報道特別提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對此難掩自豪感,“在科學領域,成為第一才是最重要的。做老二,啥也不是。”(In science, to be the first is most important,To be second is nothing.)

王貽芳院士在工作中。《廣東科技》

中微子是宇宙最基本粒子之一,是宇宙中最古老的物質粒子,宇宙誕生之初就產生了大量中微子。在地球上指甲蓋大小的面積,每秒就有600億個太陽中微子浩浩蕩蕩地通過。

由於質量極小的中微子以接近光速運動,並且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相互作用,穿透能力特別強,極難被探測,因此有“幽靈粒子”之稱。打個比方,穿過地球這麽厚的物質,100億個中微子可能只會被截住一個。

要抓住它,就要用到中微子探測設備。研究中微子也是國際最前沿基礎科學之一,更是當今大國間比拼科技硬實力的競技場。

在這一背景下,江門中微子實驗應運而生,其首要物理目標是通過探測反應堆核裂變產生的中微子能譜,確定中微子的質量順序。

作為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是我國主導的大型國際科學合作項目。今年11月20日,實驗探測器主體即將建成。

這個在廣東江門地下700米深處建造的巨型實驗室馬上將完成全部安裝任務,並啟動超純水、液體閃爍體的灌裝,計劃於2025年8月正式運行取數,預計運行約30年。

江門中微子實驗有機玻璃球安裝。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根據公開資料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國際中微子研究的三大中心之一,與日本的頂級神岡中微子實驗(Hyper-K)、美國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實驗(DUNE)形成中微子研究領域的三足鼎立之勢。

而從投入運行時間來看,江門中微子實驗將至少早於日本2年、美國5年。“中國將從2025年8月開始收集數據,而日本預計要到2027年,美國則更晚,至少要到2030年往後。”彭博社對此感慨,這將使中國在繪制“幽靈粒子”地圖的全球競賽中遙遙領先,其深入地下的巨型實驗室可能會搶先一步揭開宇宙的奧秘,鞏固中國超級科學大國的地位。

而讓這家美媒更為擔憂的是,研究進度落後的同時,美國近年又發起對華科技遏制打壓,導致兩國科技領域競爭緊張日益加劇,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水平更不斷下降。

報道提到,江門中微子實驗室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後者已於2020年12月“超額”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它正是中美科技合作取得雙贏的見證者。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制,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制,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彭博社指出,大亞灣實驗曾是“中美最大的基礎研究合作項目”,而現在兩國日益緊張的關系破壞了這種富有成效的合作。其表示,來自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和德國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74個機構的700多名科學家參與了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有美國學者和研究人員仍在參與,但美方的參與程度遠遠低於大亞灣實驗項目”。

據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采取經費投入分擔、技術共同研發、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動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進步。同樣擔任過大亞灣實驗中方負責人的王貽芳告訴彭博社,美國能源部已經削減了項目資金。美能源部沒有予以置評。

王貽芳還說,對於中方科學家而言,很多人現在也不再能像過去那樣自由地前往美國與同行會面交流,光是他自己就已經遭遇兩次拒簽。

彭博社在10月的一次媒體訪問活動中注意到,基礎科學被“政治化”讓許多研究人員倍感遺憾。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團隊的一名成員表示,要想讓這類實驗取得成功,他們需要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的認可。

在科研作者雅各布·德雷爾(Jacob Dreyer)看來,美方以保護主義遏制中國科技進步,只會加速中國自主創新的腳步。他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撰寫有關中國科研領域的文章,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學、技術、醫學和人文社科學學術圖書出版集團,不僅出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期刊和著作,也是開放獲取領域(Open Access)政策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拜登政府限制中國發展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的舉措,讓北京產生了一種最為急迫的心理,即如果中國做不到,就會被惡霸欺負。”雅各布直言不諱道,“激烈的競爭是推動創新的強大力量。”

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示意圖

報道援引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2022年的數據稱,中國正在量子技術領域投入巨資,已承諾投入153億美元公共資金用於量子計算,是歐盟的兩倍多,是美國承諾支出的八倍。

從科技角度研究中美關系的俄勒岡大學名譽教授理查德·薩特邁爾(Richard Suttmeier)表示,中國正在迅速發展,“江門中微子實驗證明了中國的基礎科學意識。”

他同樣為中美科研合作的減少感到惋惜,“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案是個棘手的問題,只要政治分歧和地緣政治競爭持續存在,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中美科技合作近年經歷了巨大波折。一方面,美司法部炮制為期3年之久的“中國行動計劃”,對華裔科學家進行清查和重判,給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與科技合作帶來不可逆的重創。流毒猶存之余,主導此事的特朗普重返白宮更引發“噩夢重演”恐慌;另一方面,見證了中美兩國建交後科研合作的累累碩果,同時也承載著全球未來科技發展藍圖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在期滿後3次延期,至今續簽未果。與此同時,美方對中國先進技術領域的禁令層出不窮。

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美國學界認為,不與一個新興的科學超級大國合作是有風險的,將失去了解和觀察中國科技發展的渠道與機會,以及優質的科研合作平台、大數據采集的渠道樣本、規模龐大的實驗室和大批肯吃苦且功底紮實的留學生團隊。

美國《自然》雜志發表評論稱,科研合作具有幫助應對中美兩國和世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的巨大潛力,結束這種合作將是“一種危險的愚蠢行為”。盡管國際科技合作都會存在一些爭議和風險,但這需要通過設計管理將風險最小化,而不是為此放棄合作。這不僅關乎中美兩國,更關乎全球科技共同體的未來。

對於美國打壓中國科技發展,12月4日晚,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新聞司司長華春瑩在社交媒體X平台連發三文,嘲諷美國政府在“小院高墻”“固步自封”的愚蠢舉措,“美國憑什麽認為有權剝奪中國正當發展的權利?”

她同時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系列歷史性科技技術成就,“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加強大。歷史已經反覆證明,開放帶來進步,而孤立導致落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