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4日0時15分左右,一顆明亮的火流星如期而至,來自太空的小行星2024 XA1在西伯利亞上空進入大氣層。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多台望遠鏡開展預警觀測,最終捕捉到撞擊前42分鐘的圖像。這是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擊成功預警。據悉,這顆小行星直徑介於0.75米至1米之間。
隨着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中方提出實施的撞擊小行星任務有望加快實施,成為人類防禦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堅盾。
組網觀測 拍下撞擊前42分鐘珍貴圖像
據了解,2024 XA1這顆小行星直徑介於0.75米至1米之間,最早由亞利桑那大學博克2.3米望遠鏡發現。在這次事件中,中國處於監測關鍵地理位置,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組織了位於雲南姚安觀測站的0.8米口徑姚安高精度望遠鏡,位於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2.5米口徑墨子巡天望遠鏡及0.7米口徑多應用巡天望遠鏡陣列開展組網跟蹤觀測,從12月3日19時49分開始直至23時33分,最終觀測到撞擊前42分鐘的圖像。
小行星撞擊預警的成功案例日益增加,得益於全球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能力的不斷提升。據介紹,紫金山天文台長期致力於近地小行星的監測預警方法研究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提升,並積極論證下一代近地天體監測預警網建設,開展威脅預警、進入過程監測以及隕落物分析等全鏈研究,系統性提高中國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能力。
專家表示,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破壞和災難。歷史上共發生了22次不同程度的生物滅絕,至少11次與近地小行星撞擊相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如何有效應對小行星威脅,減少或消除撞擊帶來的災難,成為了航天領域的新挑戰。
中方計劃近期實施一次在軌防禦任務
面對小行星威脅,中國國家航天局提出實施首次撞擊小行星任務的計劃,採用「伴飛、撞擊、再伴飛」中國方案實現對小行星撞地的防禦。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七號任務副總設計師唐玉華此前介紹,在伴飛階段,首先發射探測器,接近目標小行星並進行伴飛,詳細觀測和分析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軌道參數和環境條件。在撞擊階段,在充分了解目標小行星後,釋放撞擊器,利用其動能對小行星進行撞擊,改變其軌道或速度,從而避免對地球構成威脅。再伴飛階段,撞擊後,探測器將繼續伴飛在小行星周圍,評估撞擊效果,收集撞擊產生的數據,通過一次任務實現「動能撞擊+天基評估」,為未來的小行星防禦任務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
中國計劃在近期實施一次在軌的防禦任務。根據設想,此次任務實施後,預期可使目標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於每秒一厘米,撞後一年內,小行星軌道向偏離地球方向改變超900公里。撞後將通過天地聯合,開展小行星軌道、形貌和濺射物變化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