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從上海虹口區北外灘空中俯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片區。\新華社;下圖:浦東開發開放前,從浦西眺望浦東,陸家嘴還比較荒涼。
編者按
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新區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新區,吹響改革開放的強勁號角,30多年來,日新月異,成果非凡。之後,蘇州工業園區、天津濱海新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陸續崛起。這一系列中國特色「新區」,除了吸引外資,推動經濟發展,更成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台。
當前,承載着探索產業提質升級、體制優化創新的新使命,「新區」們還在加快步伐,迎頭趕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公報今起推出《把脈北都》系列專題報道,回顧新區發展的寶貴經驗,希望為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提供思路上的借鑒和措施上的參考。當然,香港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方能大展鴻圖。
白手起家,篳路藍縷,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浦東從阡陌交通的鄉野成長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浦東奇跡」靠什麼造就?
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三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教授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堅持規劃在先、開放在前、立法在前,更堅持創新轉型都是浦東的寶貴經驗。如果說能夠給新啟動的北部都會區提供借鑒,那便是理念上:起步要高,眼界要高,格局要大,立足要穩。周漢民認為,以香港現有的條件,新區可以在國際貿易的三個領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方面有全新的思考。\大公報記者 張帆
1990年,中央正式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周漢民(小圖)是浦東開發開放前期研究的親歷者,也是浦東巨變的見證者和參與者。1987年7月,他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一周,就受市政府任命進入浦東開發開放研究小組工作,之後又擔任浦東開發聯合諮詢小組成員、浦東開發立法諮詢專家和英文版總審定。浦東新區成立後,他任副區長,並分管過社會發展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等。
周漢民表示,早在1986年,上海就開始謀劃浦東開發的方案。1987年,上海市政府專門成立浦東開發開放研究小組,周漢民是當時小組最年輕的成員。「通過對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兄弟省市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等,吸收海內外200位專業人士的真知灼見,才完成了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1988年5月,市委市政府又專門舉行「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有140餘位中外專家積極參與建言獻策。
「我們的規劃就是以開放為準繩,以世界經驗為參照,以中國特色為底蘊,以國際國內合作為力量所在。」周漢民介紹,從發展目標上,瞄準高層次、外向型的現代化新區,即後來大家熟知的「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從整體規劃上,突出「三點一線」。「三點」即三個開發區,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一線」是建設一條通衢大道,最終落實成為現在有「東方香榭麗舍大道」之稱的世紀大道。此外,浦東開發起步階段設定全面國際化。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更是全方位對標世貿組織規則。
布局未來 磁吸世界知名企業
浦東開發開放的故事機具啟發性。開發開放之初,有一家日企要在浦東造一個大型顯像管廠,還有一家國際知名造紙廠也要來。雖然這會帶來巨大的資金和稅收,但還是被浦東拒絕了。「從長遠看,顯像管已經落後,造紙廠會帶來污染問題。」周漢民介紹,無論是宏觀規劃還是招商引資,浦東都會着眼於未來布局:距離黃浦江最近的陸家嘴是建設金融中心,由此非常注重金融先行;金橋重工業,志在由「製造」邁向「智造」;張江高科技園區和「藥谷」,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知名製藥企業入駐。
立足國際貿易 香港「好上加好」
周漢民認為,當前的香港北部都會區開發,立足點和背景與三十多年前的浦東完全不同。浦東一直在以開放倒逼改革,而在更高起點上的北部都會區,可以探索「好上加好,優中選優」,重點在「新」。
首先是機制新。可以探索比現行香港的行政體制更加優化、高效、符合國際營商環境要求的體制機制。二是產業新。香港基本沒有製造業,如何讓稀有的土地資源發揮應有的效益,除了引入更新的產業,對於既有產業也需要「騰籠換鳥」。周漢民認為,以香港現有的條件,新區可以在國際貿易的三個領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方面有全新的思考。另外,也可以率先進行國際金融領域最新的創造,如數字貨幣。香港還有引以為傲的服務業,亦可在傳統服務業轉型定製服務業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面向世界 引入高校創新策源
上世紀九十年代,浦東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4億人民幣,除了發工資外,剩下的錢先向幼兒園、小學、中學傾斜。經過幾年努力,浦東不僅建設了多所大學和中學的新校區,為構建人才高地打下扎實基礎,還出台多項招才引才措施。
由此,周漢民也聯想香港。如今新區啟動更是用人之際,他建議香港把引才政策推向更高層次,面向全世界,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北部都會區為例,在地理位置上緊鄰深圳,未來引入更多高校在此開展『頭腦風暴』,形成科技的靈感、思想的策源在香港,試驗在世界各地,製造在祖國內地,這樣一個重要的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