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政府正就修訂大嶼山南岸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諮詢公眾,周三(15日)截止。守護大嶼聯盟指出,位於貝澳嶼南道以南的臨海濕地是本港現存最大片水牛田,惟當中6公頃土地未被納入「受規管地區」,規劃署無權就違規行為執法,加上當局建議將該地的土地用途由「海岸保護區」改為「康樂」地帶,不但「放生」已被填泥及棕地作業等破壞的濕地,亦變相鼓勵破壞。規劃署回應,當局指定受規管地區時會適當平衡各項因素,包括最新土地用途資料、生態價值及發展壓力等,將濕地改劃「康樂」地帶是預留土地供休閒及康樂用途。
明報記者 馬耀森
規劃署:平衡因素定受規管地區
新界非法傾倒泥頭問題嚴重,部分地點如大嶼南一直未有「發展審批地區圖」覆蓋,規劃署無權就違規行為執法。為堵塞漏洞,今年9月1日生效的《2023年發展條例》引入「受規管地區」安排,賦權規劃署長在指定受規管地區就違例發展採取執管行動,以保護有關地區環境不會繼續惡化。
大嶼山損環境個案 貝澳最多
發展局今年9月15日刊憲,指定大嶼南多處為受規管地區,包括分流、大浪灣、水口、塘福、長沙、貝澳、十塱、芝麻灣半島及望東灣等合共626公頃土地。發展局稱,納入的土地擁有各種天然生境,當中貝澳擁有「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又指這些地區屬面對發展壓力或環境破壞風險的具生態價值地區。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網頁顯示,截至2022年9月貝澳的破壞環境個案有34宗,是大嶼山各區之最,涉約4.23公頃土地。
涉6公頃地 原屬保護區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稱,貝澳嶼南道以南一帶臨海土地大多是濕地,有不少水牛棲息,一直劃為「海岸保護區」,但多年來不斷被破壞,傾倒泥頭及土地平整等面積不斷擴大。他指出,政府9月中公布的受規管地區範圍,嶼南道以南約6公頃土地未被納入,土地用途亦改為「康樂」地帶,發展燒烤場、度假營或農業用途等均毋須向城規會申請。
本報記者上周三(8日)到訪貝澳,發現被破壞的土地沿嶼南路以南一帶擴展,部分土地已被石屎覆蓋,放置貨櫃、停泊貨車等,屬該6公頃範圍內。謝世傑稱,今年9月發現嶼南道旁有傾倒泥頭新個案,地點位於新圍村鄉公所對面馬路一幅私人地,該地擬議劃為「康樂」地帶,擔心區內大片土地不被納入受規管地區,變相鼓勵破壞更多濕地。他指被劃為「康樂」用途的地帶雖已有不少土地遭破壞,但仍有不少維持濕地狀態,應將這些土地納入受規管地區,改劃為保育地帶,與周圍土地用途看齊。
規劃署表示,引入受規管地區的安排,可賦予規劃署長在一些以往無執法權但值得保育的地方執管,《城規條例》規定,任何人不得在受規管地區進行或繼續發展。不過該署亦指,受規管地區設定「關鍵日期前用途」,亦即《2023年發展條例》草案刊憲當日(去年12月9日)前已存在的用途,不會被視為違例發展;政府已於「關鍵日期」當天在新界鄉郊地區拍攝航拍照片,規劃署亦已派員做「凍結登記」,實地考察並記錄相關土地用途,為日後就受規管地區的執法及檢控行動提供依據。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