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珍貴古畫,訴說着流淌至今的「墨韻文脈」。筆者近日在北京參觀了「墨韻文脈─遼寧省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藏古代山水畫展」。這個展覽精選了六十件(套)自遼寧省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藏古代山水畫,年代橫跨北宋至清代,包括李成、倪瓚、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董其昌、藍瑛等名家的作品悉數亮相。
展品中,由遼寧省博物館借展的沈周《千人石夜遊圖》卷(附圖,局部),頗吸引觀者矚目─初看《千人石夜遊圖》時,這幅略顯「古怪」的畫就向觀者拋出了許多問題,為什麼視角如此特殊,沈周又為何要這樣表現呢?
《千人石夜遊圖》是沈周晚年佳作,也是一件「一反常態」的繪畫作品。畫卷沒有採用全景式構圖,而是以較低的視點,平實地描繪月夜清幽之景,給予觀者一種奇妙的觀賞體驗。觀者猶如坐在台下的觀眾,而舞台之上,一位白衣老者策杖而行,頭部微仰,像一位即將匆匆離場的演員,留給觀眾的則是那塊空無一物的舞台,使畫面更添幽寂之意。
沈周一生遊歷主要在江浙一帶,他經常遊覽吳中等地名勝,創作題材以訪勝紀遊居多。虎丘勝景之「千人石」景致是沈周喜愛描繪的題材,除了這幅《千人石夜遊圖》外,還有《虎丘十二景》、《虎丘觀泉圖》(今名《虎丘送客圖》)等。
創作《千人石夜遊圖》時,沈周六十七歲,已患失眠症多年。不同於夜晚的靜謐,白天的千人石,遊人絡繹不絕。因此他選擇在月色微茫之時獨步於虎丘,藉着月光,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享受着「一步照一影」的別樣樂趣。